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草原,像重視種樹一樣重視種草
- 分類:行業資訊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1-08-26
- 訪問量:0
【概要描述】長著草的地方幾乎都是草原
提到草原,大家很容易想起“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”這段著名的詩句,描述了一幅壯闊無比、生機勃勃、水草豐盛、牛羊肥壯的生動景圖。從專業的角度解釋,草原是由草本植物和灌木為主的植被覆蓋的土地。從《草原法》規定來看,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。天然草原包括草地、草山和草坡,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還草地。因此,要特別指出的是,今天我們所說的草原,范疇已比較廣泛,不僅僅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北方放牧草地,而是幾乎涵蓋所有長草的土地。
我國是一個草原大國,有天然草原3.928億公頃,約占全球草原面積12%,世界第一。其他草原面積較大的國家及全球占比分別是澳大利亞9.76%、美國7.67%、巴西5.99%、巴基斯坦5.73%、俄羅斯2.84%。從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來看,草原資源面積也是最大,占國土面積的40.9%,是耕地面積的2.91倍、森林面積的1.89倍,是耕地與森林面積之和的1.15倍。
我國80%的草原分布在北方,20%分布在南方,北方以傳統的天然草原為主,南方則主要是草山、草坡。西藏、內蒙古、新疆、四川、青海、甘肅六省區是我國最重要的草原省份,草原面積2.93億公頃,占全國草原面積73.35%。西藏、內蒙古、新疆草原面積位列前三。我國有草原面積比重較大的牧業縣108個、半牧業縣160個,這268個縣共有草原面積2.34億公頃,占全國草原面積的59.57%。
草原具有多種功能
草原早已不僅僅只是用于放牧,而是有著獨特的生態、經濟、社會功能,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資源。
1.草原是地球的“皮膚”
如果把森林比作立體生態屏障,那草原就是水平生態屏障。草原,承擔著防風固沙、保持水土、涵養水源、調節氣候、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。我國草原從東到西綿延4500余公里,覆蓋著2/5的國土面積,精心呵護著中華大地,保護著我們的生存環境。草原也是我國黃河、長江、瀾滄江、怒江、雅魯藏布江、遼河和黑龍江等幾大水系的發源地,是中華民族的水源和“水塔”。黃河水量的80%,長江水量的30%,東北河流50%以上的水量直接源自草原。
研究表明,草原的防沙作用明顯。當植被蓋度為30~50%時,近地面風速可降低50%,地面輸沙量僅相當于流沙地段的1%;蓋度60%的草原,其每年斷面上通過的沙量平均只有裸露沙地4.5%。在相同條件下,草地土壤含水量較裸地高出90%以上;長草的坡地與裸露坡地相比,地表徑流量可減少47%,沖刷量減少77%。
草原的這些重要生態功能是其他生態系統無法比擬的,更是無法替代的。
2.草原是重要的生產資料
草原畜牧業是草原地區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。2017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10.65億噸,畜產品生產能力折合2.58億羊單位(1個羊單位相當于1只50公斤體重的成年母羊)。2016年,西藏、內蒙古、新疆、四川、青海、甘肅六大草原省區牛肉183.4萬噸、羊肉225.5萬噸、奶類1077.5萬噸,分別占全國25.6%、49.1%、29.9%,在全國草食家畜生產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;全國268個草原牧業及半牧業縣的農業人口雖然只有全國農業人口2.5%,但其生產的牛肉、羊肉、奶類產量分別占到全國23%、35%、23%。若通過加強草原保護建設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,我國草原畜牧業還有10-20倍的提升潛力。
3.草原是牧區社會發展的基礎
草原具有“四區疊加”的特點,既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又大多位于邊疆地區,也是眾多少數民族的主要聚集區和貧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區。我國草原從東到西綿延4500余公里的邊境線;我國1.1億少數民族人口中,70%以上集中生活在草原區;全國268個牧業半牧業縣中,有152個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,占57%。2016年,108個草原牧業縣農牧民人均收入為7800元,160個半牧業縣農牧民人均收入8155元,分別占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63%和66%。2017年內蒙古、新疆、西藏、青海、甘肅、四川六大草原牧區省份農牧民人均收入為11229元,是全國農民人均收入(13432元)的83.6%。草原是牧區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生產資料,實現其經濟社會發展,從根本上說還是要緊緊依靠草原,大力發展草原特色經濟,走生態產業化、產業生態化發展之路。此外,草原也是民族文化生存、傳承、發展的土壤。沒有健康美麗的草原,牧區人民就會喪失可持續發展的根基。因此,要實現邊疆和諧穩定和各民族共同發展、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,就必須把草原保護好、建設好、發展好。
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草原,像重視種樹一樣重視種草
【概要描述】長著草的地方幾乎都是草原
提到草原,大家很容易想起“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”這段著名的詩句,描述了一幅壯闊無比、生機勃勃、水草豐盛、牛羊肥壯的生動景圖。從專業的角度解釋,草原是由草本植物和灌木為主的植被覆蓋的土地。從《草原法》規定來看,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。天然草原包括草地、草山和草坡,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還草地。因此,要特別指出的是,今天我們所說的草原,范疇已比較廣泛,不僅僅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北方放牧草地,而是幾乎涵蓋所有長草的土地。
我國是一個草原大國,有天然草原3.928億公頃,約占全球草原面積12%,世界第一。其他草原面積較大的國家及全球占比分別是澳大利亞9.76%、美國7.67%、巴西5.99%、巴基斯坦5.73%、俄羅斯2.84%。從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來看,草原資源面積也是最大,占國土面積的40.9%,是耕地面積的2.91倍、森林面積的1.89倍,是耕地與森林面積之和的1.15倍。
我國80%的草原分布在北方,20%分布在南方,北方以傳統的天然草原為主,南方則主要是草山、草坡。西藏、內蒙古、新疆、四川、青海、甘肅六省區是我國最重要的草原省份,草原面積2.93億公頃,占全國草原面積73.35%。西藏、內蒙古、新疆草原面積位列前三。我國有草原面積比重較大的牧業縣108個、半牧業縣160個,這268個縣共有草原面積2.34億公頃,占全國草原面積的59.57%。
草原具有多種功能
草原早已不僅僅只是用于放牧,而是有著獨特的生態、經濟、社會功能,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資源。
1.草原是地球的“皮膚”
如果把森林比作立體生態屏障,那草原就是水平生態屏障。草原,承擔著防風固沙、保持水土、涵養水源、調節氣候、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。我國草原從東到西綿延4500余公里,覆蓋著2/5的國土面積,精心呵護著中華大地,保護著我們的生存環境。草原也是我國黃河、長江、瀾滄江、怒江、雅魯藏布江、遼河和黑龍江等幾大水系的發源地,是中華民族的水源和“水塔”。黃河水量的80%,長江水量的30%,東北河流50%以上的水量直接源自草原。
研究表明,草原的防沙作用明顯。當植被蓋度為30~50%時,近地面風速可降低50%,地面輸沙量僅相當于流沙地段的1%;蓋度60%的草原,其每年斷面上通過的沙量平均只有裸露沙地4.5%。在相同條件下,草地土壤含水量較裸地高出90%以上;長草的坡地與裸露坡地相比,地表徑流量可減少47%,沖刷量減少77%。
草原的這些重要生態功能是其他生態系統無法比擬的,更是無法替代的。
2.草原是重要的生產資料
草原畜牧業是草原地區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。2017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10.65億噸,畜產品生產能力折合2.58億羊單位(1個羊單位相當于1只50公斤體重的成年母羊)。2016年,西藏、內蒙古、新疆、四川、青海、甘肅六大草原省區牛肉183.4萬噸、羊肉225.5萬噸、奶類1077.5萬噸,分別占全國25.6%、49.1%、29.9%,在全國草食家畜生產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;全國268個草原牧業及半牧業縣的農業人口雖然只有全國農業人口2.5%,但其生產的牛肉、羊肉、奶類產量分別占到全國23%、35%、23%。若通過加強草原保護建設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,我國草原畜牧業還有10-20倍的提升潛力。
3.草原是牧區社會發展的基礎
草原具有“四區疊加”的特點,既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又大多位于邊疆地區,也是眾多少數民族的主要聚集區和貧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區。我國草原從東到西綿延4500余公里的邊境線;我國1.1億少數民族人口中,70%以上集中生活在草原區;全國268個牧業半牧業縣中,有152個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,占57%。2016年,108個草原牧業縣農牧民人均收入為7800元,160個半牧業縣農牧民人均收入8155元,分別占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63%和66%。2017年內蒙古、新疆、西藏、青海、甘肅、四川六大草原牧區省份農牧民人均收入為11229元,是全國農民人均收入(13432元)的83.6%。草原是牧區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生產資料,實現其經濟社會發展,從根本上說還是要緊緊依靠草原,大力發展草原特色經濟,走生態產業化、產業生態化發展之路。此外,草原也是民族文化生存、傳承、發展的土壤。沒有健康美麗的草原,牧區人民就會喪失可持續發展的根基。因此,要實現邊疆和諧穩定和各民族共同發展、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,就必須把草原保護好、建設好、發展好。
- 分類:行業資訊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1-08-26
- 訪問量:0
長著草的地方幾乎都是草原
提到草原,大家很容易想起“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”這段著名的詩句,描述了一幅壯闊無比、生機勃勃、水草豐盛、牛羊肥壯的生動景圖。從專業的角度解釋,草原是由草本植物和灌木為主的植被覆蓋的土地。從《草原法》規定來看,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。天然草原包括草地、草山和草坡,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還草地。因此,要特別指出的是,今天我們所說的草原,范疇已比較廣泛,不僅僅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北方放牧草地,而是幾乎涵蓋所有長草的土地。
我國是一個草原大國,有天然草原3.928億公頃,約占全球草原面積12%,世界第一。其他草原面積較大的國家及全球占比分別是澳大利亞9.76%、美國7.67%、巴西5.99%、巴基斯坦5.73%、俄羅斯2.84%。從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來看,草原資源面積也是最大,占國土面積的40.9%,是耕地面積的2.91倍、森林面積的1.89倍,是耕地與森林面積之和的1.15倍。
我國80%的草原分布在北方,20%分布在南方,北方以傳統的天然草原為主,南方則主要是草山、草坡。西藏、內蒙古、新疆、四川、青海、甘肅六省區是我國最重要的草原省份,草原面積2.93億公頃,占全國草原面積73.35%。西藏、內蒙古、新疆草原面積位列前三。我國有草原面積比重較大的牧業縣108個、半牧業縣160個,這268個縣共有草原面積2.34億公頃,占全國草原面積的59.57%。
草原具有多種功能
草原早已不僅僅只是用于放牧,而是有著獨特的生態、經濟、社會功能,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資源。
1.草原是地球的“皮膚”
如果把森林比作立體生態屏障,那草原就是水平生態屏障。草原,承擔著防風固沙、保持水土、涵養水源、調節氣候、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。我國草原從東到西綿延4500余公里,覆蓋著2/5的國土面積,精心呵護著中華大地,保護著我們的生存環境。草原也是我國黃河、長江、瀾滄江、怒江、雅魯藏布江、遼河和黑龍江等幾大水系的發源地,是中華民族的水源和“水塔”。黃河水量的80%,長江水量的30%,東北河流50%以上的水量直接源自草原。
研究表明,草原的防沙作用明顯。當植被蓋度為30~50%時,近地面風速可降低50%,地面輸沙量僅相當于流沙地段的1%;蓋度60%的草原,其每年斷面上通過的沙量平均只有裸露沙地4.5%。在相同條件下,草地土壤含水量較裸地高出90%以上;長草的坡地與裸露坡地相比,地表徑流量可減少47%,沖刷量減少77%。
草原的這些重要生態功能是其他生態系統無法比擬的,更是無法替代的。
2.草原是重要的生產資料
草原畜牧業是草原地區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。2017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10.65億噸,畜產品生產能力折合2.58億羊單位(1個羊單位相當于1只50公斤體重的成年母羊)。2016年,西藏、內蒙古、新疆、四川、青海、甘肅六大草原省區牛肉183.4萬噸、羊肉225.5萬噸、奶類1077.5萬噸,分別占全國25.6%、49.1%、29.9%,在全國草食家畜生產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;全國268個草原牧業及半牧業縣的農業人口雖然只有全國農業人口2.5%,但其生產的牛肉、羊肉、奶類產量分別占到全國23%、35%、23%。若通過加強草原保護建設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,我國草原畜牧業還有10-20倍的提升潛力。
3.草原是牧區社會發展的基礎
草原具有“四區疊加”的特點,既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又大多位于邊疆地區,也是眾多少數民族的主要聚集區和貧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區。我國草原從東到西綿延4500余公里的邊境線;我國1.1億少數民族人口中,70%以上集中生活在草原區;全國268個牧業半牧業縣中,有152個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,占57%。2016年,108個草原牧業縣農牧民人均收入為7800元,160個半牧業縣農牧民人均收入8155元,分別占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63%和66%。2017年內蒙古、新疆、西藏、青海、甘肅、四川六大草原牧區省份農牧民人均收入為11229元,是全國農民人均收入(13432元)的83.6%。草原是牧區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生產資料,實現其經濟社會發展,從根本上說還是要緊緊依靠草原,大力發展草原特色經濟,走生態產業化、產業生態化發展之路。此外,草原也是民族文化生存、傳承、發展的土壤。沒有健康美麗的草原,牧區人民就會喪失可持續發展的根基。因此,要實現邊疆和諧穩定和各民族共同發展、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,就必須把草原保護好、建設好、發展好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